本网讯(通讯员 贾丰成) 近日,我校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 2022 级本科生郑子侠、喻恺恒(分别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在有机化学领域国际学术期刊 《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中科院二区top)上发表一篇题为“Tandem SNAr/Aldol condensation of oxindoles with o-haloacetophenones enables modular assembly of 2,3-fused indolines bearing a quaternary carbon” 的学术论文,武汉工程大学为第一署名及通讯单位,论文的主要指导教师为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贾丰成副教授和化工与制药学院古双喜教授。论文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901193 和 22377097)、湖北省新型反应器与绿色化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性研究基金(NRG202408)、武汉工程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2410490006)以及武汉工程大学第十八届校长基金(XZJJ2024038)的支持。

季碳稠合吲哚啉作为众多天然生物碱中的优势结构片段,因其具有抗肿瘤、抗炎和抗病毒等多种广泛的生物活性,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开发高效实用的含季碳中心的2,3-稠合吲哚啉骨架的合成路线对于有机合成和药物合成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目前,合成该骨架最常用的方法是利用3-取代吲哚或2,3-二取代吲哚的C3-烷基化去芳构化/环化串联反应,但这些方法往往需要复杂的预官能团化的吲哚衍生物,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合成产物结构的多样性。本文将碱促进的 SNAr 与分子内羟醛缩合反应相结合,开发了一种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串联策略,成功实现了从易得的3-取代吲哚-2-酮和邻卤苯乙酮出发,一锅法组装具有重要功能的C3位具有季碳中心的2,3-稠合吲哚啉。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利用非吲哚底物串联构建季碳稠合 2,3 - 吲哚啉的新方法,同时进一步拓展了2-吲哚酮新的反应方法学。

近年来,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坚定不移地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育贯穿于本科生培养的全过程,积极构建并持续优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充分发挥课余科研实验训练作为本科生的第二课堂的引领作用,大力倡导并鼓励低年级本科生尽早融入教授科研实验室开展业余科研训练,勇闯科研前沿阵地。通过多年来的持续努力,学院本科生在科研论文和学科竞赛上均取得了傲人的成绩。后续,学院将持续探索学术创新与育人质量协同共进的高效路径,深度破题科研成果与本科教育教学的有机融合,为推动学科进步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根基、注入强劲动力。(审稿 余军霞)